问卷是针对所有抽样调查对象,提出若干相同问题的书面调查材料。
问卷调查法指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,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。其包含四个要素:主体为调查者;客体是被调查者;工具是问卷;目的是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。
问卷调查需有明确的调查目标,问卷设计应围绕该目标展开。
确定调查的目标群体,并从中抽选样本。常用抽样方法有简单随机、系统随机、分层随机、整群随机、有意抽样。实践中,方便加随机的抽样方法使用较多。
具体内容见下文。
开展预先测试问卷及预调查,从调查对象中抽取小样本(20到30人)进行调查。此举旨在确保问卷设计的合理性,部分问卷会进行信度、效度分析,并根据结果修改问卷。
提前联系既是出于礼节,更有助于提高问卷回复率。预先联系需包括调查者公开身份,说明调查目的、调查方式等内容。
若为纸质问卷,可由调查者本人或委托他人发放、回收;若为网络问卷,可发送问卷链接,或将问卷发至被调查者邮箱,或通过其他途径发送。
问卷回收后,先清点数量,再进行筛选,最后选择有效问卷录入与分析,并计算回收率、有效率等。论文中除报告回收率外,还需交代问卷调查的时间与方式(纸质问卷、网络问卷,或两者皆有)、网络问卷发送途径(问卷星平台、发邮件等)、调查范围及抽样方法等。
①漏答题数过多,一般以总题数的三分之二为准。
②正反问项出现矛盾。
③选项皆为同一个。
④答项选择有规律。
⑤未按指示填答。
⑥答项未按要求填写。
题目即问卷标题,是对问卷内容的高度概括,应与调查内容相符。问卷题目措辞需注意,避免给被调查者带来不良影响。
一般包括调查者、调查目的(主题)、匿名保证三个要素。
指导语即问卷使用说明,涵盖选出答案做记号的说明(在所选答案上打对号、划横线,或将序号填到题干的括号内)、选择答案数目的说明(单选、任选),以及其他需说明的事项。
①个人情况
基本情况,如年龄、性别、职业等。
受教育情况,如受教育程度,(学生的)年级、专业等。
家庭情况,如家庭人口、父母职业、家庭收入、婚姻状况等。
②调查问题
调查问题是调查者要了解的基本内容,是问卷最主要的部分,也是问卷设计的关键,包括各类问题及其答项。
按功能分
实质性问题:调查者想了解的内容。
过滤性问题:用于判断被调查者能否回答实质性问题。
验证性问题:用于检验被调查者是否真诚或认真地回答了实质性问题。
按内容分
事实性问题:指向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的事实。
态度性问题:指向属于心理倾向,无法直接测量,只能通过语言、行为等间接判断的方面。
按形式分
开放式问题:无答项。
封闭式问题:有答项。
综合性问题:答项中有“其他”选项。
问卷需有结束语,可对被调查者的合作再次表示感谢,或提出调查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来结束问卷。
设计问卷时,先明确调查总目标,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个次级调查目标。每个次级调查目标可再分解,或落实到一道或若干道问题上。
操作性定义是用可观察、可测量、可调查的特征对一个抽象概念进行解释,即把一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、可测量、可调查的项目(问题)。
①界定概念:清晰界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,明确包括什么、排斥什么。
②列出维度,建立指标:寻找与概念内涵相对应的指标。
①条件描述法
通过陈述操作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,指出用何种操作引出何种状态,即规定某种条件,观察产生的结果。
②指标描述法
通过陈述操作标准来界定一个概念,对所解释对象的观测手段、观测指标、判断标准作出规定。
③行为描述法
通过陈述观测结果来界定一个概念,对所解释对象的动作特征进行描述,对可观测的行为结果进行描述。
①填空式
②是否式
③多项单选式
④多项限选式
⑤多项排序式
⑥多项任选式
⑦矩阵式
⑧表格式
①无歧义。
②简洁。
③不使用诱导性(暗示性)问题。
④一题一问。
⑤避免双重否定。
⑥不直接问敏感问题。
⑦不提被调查者不知道的问题。
⑧形式一致问题的答项也一致。
⑨答项具有穷尽性与互斥性。
⑩答项长度平衡。
⑪问题排序合理。
⑫讲究艺术。
①比较的对象需是两个及以上的事物。
②比较的目的是寻找其相似或差异。
③比较需要标准。
④还要考虑比较事物的联系(可比性)问题。
①单项比较:仅就事物的一种属性进行比较。
②综合比较:按事物的所有(或多种)属性进行比较。
①横向比较:对时空上同时并存的事物进行比较。
②纵向比较:就某事物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比较,展示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,以达到认识其发展演变之目的。
①求同比较:寻求不同事物共同点的比较,目的是探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。
②求异比较:比较事物的不同属性,以发现其发生发展的特殊性。
①定性比较: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比较。
②定量比较: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比较。
①同类比较:比较两种及以上同类事物,通过鉴别其异同来认识事物发生、发展的特殊性与该类事物的共同规律。
②异类比较:通过对两种及以上性质相反的事物,或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进行比较,揭示它们在不同表征下的异同之处,从而寻求某些规律。
访谈法是访谈者与受访者通过交谈以寻求研究资料的方法。
①集体访谈:也称座谈,由一个或多个访谈者召集多名受访者进行交谈。
②个别访谈:访谈者与受访者一对一、面对面或通过电话、网络等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以获取研究资料。
①结构性访谈:也称封闭式访谈或标准式访谈,访谈者根据预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进行访谈,受访者选择、访谈内容、访谈记录表都严格按照设计进行,访谈者主导(控制)整个访谈过程。
②开放性访谈:也称非结构性访谈或自由访谈,访谈前没有明确、固定的访谈问题,受访者围绕一个宽泛的主题自由表达,访谈者在访谈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,引导、鼓励受访者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③半开放性访谈:访谈者按照预先制定的访谈提纲提问,对访谈过程与内容有一定控制,但给受访者留有一定自由表达的空间。
①面对面访谈:访谈者与受访者通过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来获得研究资料,是访谈调查最常用的方式。
②电话访谈:访谈者与受访者通过电话交谈来收集资料。
③网络访谈:访谈者与受访者通过网络进行访谈交流,常用形式有网络视频、音频、网络文字交流等。
①横向访谈:也称一次性访谈,访谈者就某个研究主题对多个受访者进行一次性资料收集。
②纵向访谈:也称多次性访谈,访谈者对固定受访者(一个或多个)进行长期、多次跟踪访谈。
制定访谈目标,根据目标设计访谈内容,选择访谈对象,确定访谈时间与地点,做好物质准备。
一般包括标题(即访谈主题);受访者的人口学信息(如性别、年龄、职业、学历、职务、工作单位等);访谈问题(访谈提纲的主要内容)。
访谈前最好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受访者的基本信息,如性别、年龄、受教育背景、兴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等。
①开场白
可从受访者感兴趣的话题或双方的共同点(如校友、老乡或共同爱好等)切入,营造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。
②追问
访谈过程中,访谈者可能会对受访者所说的某一观点、用词、事件、行为等需要进一步发问。
③结束
一般情况下,谈到访谈提纲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意味着访谈结束,访谈者可再询问受访者就访谈主题是否还有其他补充,最后对受访者表示感谢。
①行为方面,访谈者要注意不轻易打断受访者,不抢话,少插话,允许受访者短暂沉默,以身体动作及语言让受访者感受到被倾听。
②感情方面,访谈者要感受体会受访者的感情,并及时通过眼神、表情或语言做出回应。
①语言回应:包括象征性回应、重复性回应、评价性回应。
②非语言回应:包括点头微笑、眼神交流、适当的手势等,动作表情要适度,不能过于夸张。
记录有录音、录像、做笔记三种形式,不管采用哪种形式,都要事先征得受访者的同意。
观察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辅助仪器与装置,对观察对象进行系统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。
①自然观察:在日常情境中、自然状态下随着行为或事件的发生与进展而进行观察,研究者不进行任何干预。
②实验室观察:在实验室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,需要设置特定的情景,规定刺激的性质,观察特定条件下的特定现象。
①参与性观察:研究者不同程度地参与到被观察的群体、组织中,与其共同生活并参与其日常活动,从局内人的视角进行观察。
②非参与性观察:观察者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,不干预其变化发展,从旁观者与局外人的视角了解观察对象。
①直接观察:靠观察者自身的感觉器官进行观察。
②间接观察:利用辅助手段如录音、录像、拍照等所进行的观察。
①结构式观察:是一种可控性较强的观察,对观察目的范围、内容、步骤、记录方法等都有细致设计。
②非结构式观察:往往事先没有严格设计,研究者带着一个总的观察目的进入现场,根据观察过程中发现的现象进行选择性观察,是一种非控制性的观察。
提供一个或多个案例的详细解释与分析的研究。
①探索型案例研究:研究者没有任何问题或预设,凭直觉到现场了解情况、收集资料形成案例,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研究问题与理论假设,此类研究往往能通过案例发现或构建新的理论。
②描述型案例研究:通过对某个事件进行详细系统的描述,使局外人对事件真相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,最后形成理论观点或检验理论假设。
③例证型案例研究:通过案例来说明某一事件的发展趋势或阐述某种理论。
④实验型案例研究:通过实验来评价新技术、新方法、新模式、新实践的效益。
⑤解释型案例研究:通过典型事件的研究,对事物或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与解释。
①单案例研究:主要用于证实或证伪已有理论假设或解决某个问题。
②多案例研究:将每个案例作为独立整体进行深入分析(案例内分析),也对所有案例进行归纳、总结,并得出研究结论(跨案例分析)。
案例研究回答“怎么样”“为什么”的问题。
研究假设是在研究之前对问题答案的猜想。
案例对象也称分析单位,可以是个人、事件、机构、组织、国家,也可以是一门课程、一个活动或一个过程。
资料收集方法有文献法、观察法、访谈法、实验法等。
案例研究通过查阅文献、观察、访谈、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收集资料。
根据所收集的资料类型(定性、定量),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。
得出结论,建构理论,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等。大部分研究不止步于得出结论,往往会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策略或政策建议。